? 政商关系,自古有之。回避不得,也回避不了,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健康良好的政商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用“亲”“清”两字阐述新型政商关系以来,我市积极落实新时期政商交往的新要求,大力营造安商亲商扶商氛围,规范政商交往界线,全力推进新型政商关系建设,全市政治生态和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和改善。
“亲”“清”理念更加凸显
在思想上重视,市委将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纳入我市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议并通过了由市委统战部负责起草的《九江市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审议稿)》。全市各级党政干部主动做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宣讲员、实践者,倡导政企“肩并肩、手挽手”,干部想作为、敢作为,企业家想发展、敢发展。
在制度上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自觉在阳光下用权,用制度来消除“没有原则的政治”和“没有道德的商业”,公职人员在与企业及其法人代表交往中自觉做到“八个严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遵纪守法自觉做到“六个不得”。
在操作上规范,市委出台《关于激励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实施办法(试行)》,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担当干事,营造支持改革、宽容失误、鼓励担当的良好氛围;市纪委深入开展重大项目落实中“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治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改革红利加速释放
全市各部门立足当前政商关系的新特点,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一门式、一网式、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进行政许可“一次办”等多项改革措施,着力解决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等问题。如市财政局健全守信激励失信约束机制、市发改委加快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市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三十证合一”、市工商局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市公安局出台规范民警执法行为的“十不准”规定、市法制办通过行政复议程序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市检察院制定《九江市检察机关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八条措施》、市国税地税深化征管体制改革等。
权力清单的瘦身、责任清单的强身,以及行政审批时间的缩短,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活力。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我市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亲商”常态化机制,通过政企“茶叙会”“万名干部进万企”“新工业创新升级帮扶活动”和“企业评部门”等活动,主动关心、靠前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治、市场、社会环境。比如市非公办联合相关单位开展“五进一构建”(即:政策宣传、金融支持、法律服务、素质提升、科技对接走进非公企业,大力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主题活动,以政策宣传强化引导,大力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发[2017]25号文件精神,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以金融支持输血造血,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截至10月末,“财园信贷通”累计放贷273亿元,“财政惠农信贷通”已批准贷款18.06亿元,市县两级“倒贷资金池”累计倒贷100.3亿元,“百家银行进千企”活动签约授信176.5亿元;以科技对接创新驱动,成立专家精准帮扶工作团,建立健全“帮扶专家数据库”“专家巡回科技行”等7项工作机制,帮助企业获省科技局贷款贴息;以素质提升强基固本,选择浙江大学举办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管理研修班,依托“九江创业大学”等各类人才培训机构强化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全市非公企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经济成效显著提升
今年1∽10月份,全市非公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150.7亿元,同比增长9.7%,实现增加值1226亿元,同比增长8.9%;上交税金212.5亿元,同比增长37.8%,民营税收占财政总收入49.9%,占地方一般性收入88.5%,对财政总收入增长贡献率为122.5%。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指标回暖、总量扩张、质量提升、排位前移、动能转换”等特点,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达63707户(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1463户),当年新增企业9356户,为解决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办公室)